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5月21日晚上7点,东湖读吧第82期读书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倍阅书店准时开讲。本期读书会邀请资深新闻人、长江日报高级编辑陈志远,为书友们分享书籍《张之洞》,探讨晚清变局中张之洞的人生智慧与破局之道,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读书回顾】
读书会伊始,陈志远提出,张之洞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人生轨迹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交织。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新审视张之洞的一生,不仅是回望历史,更是思考当下和启迪未来。张之洞的实践举措,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如何在时代剧变中平衡守旧与革新,其经验对当代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仍具重要参考价值。

破局之一:铁路经纬——以京汉粤汉贯通南北
陈志远认为,张之洞推动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建设的历程展现了其卓越的战略眼光。面对清廷内部长达十年的铁路修建之争,张之洞以一篇《请修铁路疏》力陈铁路对国家经济与国防的重要性,最终说服慈禧太后支持这一战略举措。与此同时,面对保守派“铁路扰民伤地”的责难,张之洞不仅力排众议,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巧妙利用列强间的竞争关系,通过与比利时的借款谈判为工程筹措资金。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成为中国近代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而在粤汉铁路的建设中,张之洞化解技术难题、斡旋外交纷争,坚持自主权,最终以三省分段修建的模式,为后续铁路网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陈志远表示,张之洞早在规划铁路时就已预见长江天堑将成为南北铁路连接的瓶颈,因而提出修建长江大桥的构想。这一构想虽未在其生前实现,却在数十年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形式落地。这些铁路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满足了当时的交通需求,更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深远影响延续至今。张之洞在铁路建设中展现的施政理念,对当今基础设施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充分体现了将战略规划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治理智慧。
破局之二:铁厂涅槃——亚洲首座钢铁联合企业的生死转型
陈志远认为,汉阳铁厂的兴衰历程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务实精神与应变能力。作为亚洲第一家大型近代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在筹建之初便面临选址不当、设备不匹配等重重困境。面对严重亏损和朝野非议,张之洞没有固执己见,而是果断调整策略,引入商人盛宣怀实行“官督商办”的改革。
陈志远表示,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铁厂的命运。盛宣怀引进日本先进的碱性炼钢炉技术,解决了钢材质量问题,还通过整合萍乡煤矿和大冶铁矿的资源,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更值得称道的是,张之洞顶住压力拒绝将铁厂完全交由外资控制,保住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自主权。到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已发展成为年产钢铁十余万吨的现代化企业。这一转型不仅开创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先河,其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发展并重的经验,至今仍为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有益借鉴。

破局之三:学堂维新——自强学堂的“穷办法”与“富眼光”
陈志远提出,在晚清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张之洞另辟蹊径,从湖南、湖北两省的茶叶贸易中抽取厘捐作为办学经费。面对茶商的反对,张之洞巧妙调整税收政策,既保障了资金来源,又维护了商业活力。
陈志远认为,自强学堂初期设立的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课程,与当时晚清社会的需求精准对应。随着形势变化,他果断缩减规模,集中资源培养外语人才。陈志远提到,学堂附设的译书局通过翻译出版西学著作,既传播了新知识,又为学堂创造了额外收入。张之洞在教育改革中“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以及坚持教育自主、拒绝外国势力干预的原则,至今仍值得深思。
破局之四:堤坝百年——张公堤的“一箭三雕”
陈志远认为,张公堤的修建是张之洞民生工程的典范之作。面对汉口连年水患的困境,张之洞以创新的思路解决了资金、材料和人力三大难题。通过湖北官钱局的借款,张之洞获得了工程的启动资金;下令拆除汉口旧城墙,将砖石瓦砾用于堤坝建设,大幅降低了建材成本;调派训练有素的湖北新军参与工程建设,既提升施工效率又节省民工雇佣费用。
陈志远表示,这项工程的影响远超预期。张公堤不仅根治了汉口百年水患,更通过围垦造地,为城市拓展出7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当德国提出参与工程建设时,张之洞坚决维护主权,坚持自主修建。如今,张公堤已转型为城市森林公园,继续发挥着生态与休闲功能。张之洞在治水中展现的统筹规划能力、资源整合智慧与长远发展眼光,至今仍为现代城市建设者提供着宝贵启示。
人生智慧:六字真言照见古今

陈志远将张之洞的人生智慧精炼为六个方面:
“顺势革新”展现其独特智慧。他既坚守“中学为体”的核心价值,又大胆推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
“重教育人”体现其远见卓识。创办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府,践行“非育才不能图强”的理念,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胸怀天下”彰显其宽广格局。尽管身居庙堂之高,张之洞始终心系民生,无论是地方治理还是工业建设,都将社会利益置于首位。
“执两用中”展现其平衡艺术。他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坚守文化根脉,又博采技术之长,在传统与革新间求得平衡。这一思想不仅化解了当时保守与激进之争,更为后世提供了文化转型的典范路径。
“实干笃行”是其成功关键。面对汉阳铁厂等项目的重重困难,他躬身实践、锐意改进,终使钢铁工业实现突破。这种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至今仍为后世典范。
“开放致远”体现其战略眼光。他洞察“千年变局”,力主师夷长技、融汇中西。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种开放包容的战略智慧更显珍贵。
陈志远认为,这六大智慧构成有机整体,既有坚守又有创新,既重个人更顾大局,既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是张之洞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结语:“坚守”和“破局”的动态平衡
张之洞的一生折射出深刻的辩证法:作为科举正途出身的传统儒臣,却成为近代工业化的开拓者;身为清廷重臣,其创办的新式学堂与近代工厂,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孕育了思想火种与物质基础。这种看似悖论的历史角色,恰恰彰显了先觉者在时代巨变中的创造性智慧——在守护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以务实态度推动渐进式变革。
他的生平启示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文化自信与创新勇气相结合,将务实精神与担当意识相统一。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其宝贵遗产提醒当代人: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才能引领时代潮流,开创发展新局。
【师生互动】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菲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当工作更多是为了谋生时,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不迷失自己的社会理想?当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可替代性较高时,该如何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

陈志远认为,工作谋生和追求社会理想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找到工作和理想的结合点。譬如大家今后从事的新闻工作,只要坚守初心,坚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不迷失在“流量至上”的追求中,就是工作谋生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成就,更在于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至于初入社会工作可替代性较高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学校时锤炼好自己的本领,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打造自己的独特价值。
武汉体育学院2023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您看来,对于准新闻人来说,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对新闻行业的敏锐洞察力,及时发现新的破局机会,而不是被传统的思维模式所束缚呢?

陈志远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准新闻人需要扎根专业的同时紧跟技术变革,既要有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又能够灵活使用新技术。在此过程中保持好奇心以及终生学习的态度,那么就不需要担心被取代的问题,只需要抓紧机会实现创新。
武汉体育学院2024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佳怡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实践中却大力推动新式教育、近代化转型。这种思想与行动的割裂是否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一种妥协策略?

陈志远认为,张之洞的改革实践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转型中既保守又进取的独特姿态,最终目的仍是维护传统文化的价值、维系社会稳定,所以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位传统士大夫在时代变革中的务实智慧。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理人吕永峰博士宣布第82期东湖读吧圆满结束,下一期读书会,东湖读吧与您不见不散。

(文字:肖瑶 张佳怡 图片:兰钰玲 责编:邱瀚锦 复审:王真真 终审:吕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