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多少?
你有多久没有打过电话了?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
或者从未写过?


读书会伊始
付晓静教授便抛出了以上问题
引发大家思考
第42期“东湖读吧”由付晓静教授领读
《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
作者简介
何塞·范·迪克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传媒研究院教授
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她还是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首位女性主席
2016年被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荷兰女性







选读理由
付晓静选择这本书的理由有三
一是此书翻译得很流畅
二是书中具有较多前瞻性内容
三是本书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对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传统的观点认为
“社交媒体”一词意味着这些平台以用户为中心
关注的是“参与”和“人类协作”
但《连接:社交媒体批评史》的作者
何塞·范·迪克更关心的是连接层次上的社交媒体
本书是首部关于社交媒体批判史的专著
研究社交媒体“连接”的本体论(关系、社会资源)
与平台理论(技术文化、社会经济、社会重组)
展示了对社交媒体、社会关系和盈利机制
三者微妙关系的独到发现与见解







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为8章
第1章介绍了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缘由
第2章提出了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相结合的理论框架
第3-7章则通过
对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和Wikipedia
5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实例分析
从所有权、治理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
研究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8章讨论了连接媒体生态系统
锁定、隔离、退出
并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在第一章的领读中
付晓静用思维导图总结了内容
乌托邦的理想
↓
算法技术控制下的社交
(用户生成的数据带来的商业价值)
↓
阐明平台如何成为构建社交的力量
所有者和用户如何塑造在线社交
又如何被其塑造
由此引入主题:连接
第二章是理论框架
何塞·范·迪克在书中提出了生态系统法
其作为一种超前的框架
在微观上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
来理解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又采取政治经济学方法
并引入了宏观经济因素
将二者有效地融会贯通
付晓静总结了六点因素:
所有权、技术、用户使用、管理、商业模式、内容
并详细阐述了每一点因素的定义
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五个最常见的网络平台
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
和Wikipedia作为分析对象
在梳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形成社交媒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付晓静在举例的过程中
和现场的老师同学们频繁互动
在场师生各抒己见
共同探究了抖音、微博、微信、快手等
社交媒体平台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
付晓静重点总结分析了最后一章
连接媒体生态系统:锁定、隔离、退出
从技术、用户和内容的角度
阐释了社交性的算法基础
从所有权、管理和商业模式的角度
解读了媒体的垂直整合与互操作性
最后抛出思考问题
由连接、反连接延伸开去
思考如何选择退出
现场互动
每个人都是社交媒体的使用者
对于社交媒体的连接与反连接问题
在场师生踊跃发言
通过付晓静的领读
引发大家思考和交流
现场讨论
气氛热烈
笑语不断

最后
张德胜院长对大家的发言
进行了总结
同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启迪大家的思考
获得阵阵掌声
第42期“东湖读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