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4月16日晚上7点,东湖读吧第81期读书会在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倍阅书店准时开讲。本期读书会邀请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王燕灵,为书友们分享《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一书,以独特视角切开人类的文明机理,带我们直面那个被忽视千年的伦理盲区——我们如何对待动物,终将定义我们成为怎样的人类。

王燕灵领读《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读书回顾
读书会伊始,王燕灵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选择研究动物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深刻反思人类活动对动物世界造成的深远影响;更是为解决一系列紧迫的现实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动物议题,已然成为连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的关键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动物伦理研究动机:从山野孤独到学术觉醒
“对动物伦理的思考始于2012年在四川大凉山的特殊际遇”。王燕灵提出,昭觉县支教和纪录片拍摄期间,她遇到了一头水牛并取名为“白加黑”,几乎每日清晨她都会骑着“白加黑”蹚过河去授课。“即便被压得粗喘不止,它也从未抗拒过我的重量”,这段与沉默生灵的深度依存,最终促使她在离别面对“白加黑”时立下誓言——终生不吃牛肉。
但令人遗憾的是,她刚对着牛眼发过誓,转身就被巨无霸汉堡的广告勾得挪不动脚,才五天就破了戒。“当时我攥着汉堡充满了悔恨,突然明白人和动物哪有什么非黑即白。我们嘴上说心疼,胃却总在背叛。”这种自己和自己打架的撕裂感,逼着她钻进书本里找答案。
于是,她试图突破传统研究边界,以野生动物纪录片为切口探索“非人类中心”传播的范式。通过向知名的动物研究前辈学者虚心请教,分析百余部野生动物纪录片,揭示动物叙事中潜藏的伦理密码,从导演们的创作伦理研究到动物园直播观察与田野调查,这些研究不仅试图破解“我们为何要关心动物”的道德命题,更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校准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坐标,为困于现代性焦虑的都市人提供了一面照见生命本质的“动物之镜”。

东湖读吧第81期读书会现场。(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动物伦理之重:如何真正学会爱护动物?
“我们聊动物,其实是在给自己画像”。王燕灵强调,本次领读的《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非常有意思——作者钱永祥老师本是和老友梁文道老师一起在看理想平台做了一档播客,本书在这档节目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扉页中,钱永祥引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一段话,点出了动物伦理学的要旨:“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最根本的考验,就在于你怎么对待这些命运完全由人类来摆布的生命:动物。”
“百年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面镜子”,1903年1月爱迪生制造公司制作的《电击大象》是早期电影中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一部影片,观众笑看着大象“托普西”被处死。我们成长的年代,《海豚湾》《帝企鹅日记》等多部纪录片使得生物学意义上的野生动物在全球性生态主义的鼓呼声中获得了伦理解脱。现在,“象群北迁”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深切忧虑,《同象行》《一路象北》的纪录片向观众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它们属于自然,自然也需要它们”。
王燕灵分享了她的博士生导师纪莉老师常说的四个字——如其所是,真正爱护动物不是强加关怀,而是“让动物做自己”。审视让动物“情感劳动”是否正确的志愿者、抵制动物表演的观众、反思动物园短视频和直播乱象的网友,正在用行动证明——善待动物不是施舍,而是人类对自身文明的温柔革命。

东湖读吧第81期活动现场。(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动物伦理之思:看待动物的心理机制如何?
王燕灵自嘲着谈到,某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位学生宁可低着头看熊猫直播也不愿抬头看她一眼,课后她想了想,其实这反映出了这代人“云养宠”狂热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心理密码。人们痴迷动物直播暗含三种隐秘欲望:有人沉迷毛茸茸的幼崽,试图借此治愈自身焦虑,本质上是在寻找情感替身娃娃;有人热衷于看猛兽驯化表演,这暴露出其内心深处对掌控感的强烈渴求;更有人通过厌恶特定动物来确认自我优越感。而人类给动物贴上“低等”标签的背后,实则藏着对自身终将老去死亡的恐惧。就如同年轻人追捧“冻龄”网红一般,人类集体贬低动物,这无疑是一场持续千年的自我催眠,目的仅仅是为了逃避“我们也不过是高级动物”这一生命真相。当90后教师被学生安利“网红白脸僧面猴杜杜”,当动物园直播点击量碾压明星综艺,这场人与动物之间跨越屏幕的对话,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数字时代的认知突围战。

东湖读吧第81期读书会现场。(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动物伦理之基:理论如何解释人与动物的关系?
1.效益主义:最大幸福原则的实践
效益主义以结果为导向,践行着最大幸福原则,一理论的影响力广泛渗透于现实场景。理性、语言能力等,并不足以决定一个生命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待遇,唯一足以决定对待方式的因素,就是“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吗?”换言之,任何生命只要能感知到痛苦,就应当获得同样的道德地位。效益主义比起其他道德理论更能够突破成见,把道德的关怀扩展到原先遭到忽视、歧视或者排斥的群体。在野生动物纪录片拍摄领域,“零干预”准则成为重要原则,但也有摄制组为拯救受困的企鹅,破例挖出一条雪道,在“干涉自然”与保障企鹅 “集体存活” 之间反复权衡,充分展现了效益主义在实践中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2.权利论:尊严高于用途的革命
王燕灵强调,权利论打破了传统将动物视为工具的认知。B 站一部百万播放的螳螂纪录片就是有力例证,即便拍摄者本身厌恶昆虫,也不得不尊重动物的主体性。而南京红山动物园直播点击量远超课堂的现象,更是折射出在数字时代,大众对生命尊严的集体觉醒,凸显了权利论在重塑人与动物关系认知上的颠覆性作用。
3.德性伦理:品格驱动的温柔革命
德性伦理带来的是一场由品格驱动的温柔革命。“德性”既是性格,也必须贯穿整个人而表现、落实为行为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在西方,德性伦理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在中国,整个儒学传统都可以归类为德性伦理。对动物的爱心,需要同情与关怀,而真正的同情跟关怀,是以对方为中心的,要求我们认识动物的本性,了解它们的生理跟心理需求,尊重它们的天性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养宠物的人需要培养的基本德性。
4.女性主义关怀:情感联结的力量
王燕灵特别提到,女性主义关怀理论创新地将动物压迫与性别问题并置,在泰国清迈大象个案研究中发展出 “境遇化关怀” 模式。从 19 世纪的废奴运动到当代生态女性主义,大量实践证明,共情能够成为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强大动力。该理论强调情感联结的力量,为动物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行动哲学,助力人们在更深层次上重新审视与动物的关系。

东湖读吧第81期读书会动现场。(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动物伦理之行:认知到行动的多元路径
“深入了解是行动的第一步”。王燕灵强调,公众可以通过学习动物知识、关注动物福利信息,增强对动物的认知与理解。以野生动物纪录片为例,从大卫・爱登堡早期将动物带入摄影棚的猎奇拍摄,到如今遵循“零干预”原则的自然记录,其发展历程直观展现了人类对动物态度的转变,也为大众提供了观察动物世界的窗口。
传播与教育同样关键。当下环境传播领域对动物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个人可通过参与动保宣传、在社交平台分享知识等方式,扩大动物保护理念的影响力。此外,教育场景中的引导也不容忽视,如带孩子了解流浪动物的救助,选择一些“友善动物系列绘本”,能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消费选择则是日常生活中践行动物伦理的重要途径。消费伦理与动物保护息息相关,公众可通过减少购买动物表演门票、抵制动物虐待制品等行为,用消费选择表达对动物福利的支持。同时,针对动物纪录片中拟人化叙事的争议,鼓励观众保持独立思考,避免因过度拟人化强化人类中心主义。
值得关注的是,动物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正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动物伦理科普与教育工作,为推动动物福利改善注入专业力量。“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可以以其对待动物的方式来衡量。”从理论认知到实际行动,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在重塑人与动物的关系,共同构建更具道德温度的社会。
师生互动

书友向王燕灵提问。(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202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生王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动物伦理研究是否应考虑植物的感知能力,现有动物伦理框架能否适用于植物?在战争等人类与动物同样无助的境遇中,我们如何对待动物?
王燕灵认为,理论上所有生命都该被尊重,但现实中植物是否有痛感尚无定论,倒是以前拍摄时认识的一位牧民坚持“动植物都是一个圈”,还有摄影师潜水的时候为保护珊瑚不涂防晒霜,这些自发实践比理论更鲜活。灾难来了能救猫就救,饿了吃口鱼也别纠结——伦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此时此地能做就做”:见到动物受虐立刻举报,哪怕自己正焦头烂额。

书友向王燕灵提问。(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2024级体育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肖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您提到“社会的道德水准可视其对待动物的方式衡量”,但社交媒体上频繁曝光的虐猫虐狗事件是否正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危机?
王燕灵认为,频繁曝光的虐待动物事件不代表道德滑坡,反而说明社会在进步。二十年前这类事件只能躲在报纸角落,如今却能引发全网声讨:虐猫者被取消读研资格、直播投喂被全民谴责、动物保护法持续推动,这些变化恰恰证明道德水位在上升。从“看不见”到“全民愤怒”已是巨大跨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为动物权益发声,都在印证一个事实:当你们这代能够对动物苦难说“不”的人成为主流,社会的道德水准只会越来越高。

书友向王燕灵提问。(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2022级本科生吴依璠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现实中动物保护是否只能妥协?比如接受动物园的“人类中心主义”存在,把流浪猫排成一排进行绝育是否人道?
王燕灵称自己网上为动物发声难免挨喷,比如曝光海洋馆虐待被威胁、直播谈动物伦理遭刷屏辱骂,但温和理性地坚持很重要;处理动物问题得看场景——宠物问题偏私人领域,应先听听养宠物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流浪猫涉及公共生态就得有另外一套方案,她进一步解释道,“我在不理解很多问题的时候就先去查一下文献,请教一下身边的学者朋友,山东大学顾璇老师的团队就有一些关于流浪猫问题的研究,如果你很困惑可以先去看看,先有了解才有下一步的行动。”
感悟与心得
两个小时的读书会接近尾声,新闻传播学院的王子也老师分享了心得感悟。

王子也分享感悟。(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王子也以自家养猫的经历为切入点,讲述了给猫咪安娜绝育后,安娜因恐惧对其避之不及的故事。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映射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
王子也指出,人们在与小动物的互动中,常常不自觉地期待它们表现出“服从性”,希望它们“乖”“听话”。他强调,这种心理与中国传统家庭在教育中常见的观念如出一辙。在他看来,观察与陪伴比单纯的引导更有效。针对当下人文主义盛行,而“万物众生平等”尚未成为普遍现实的情况,王子也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为推动平等与多元贡献力量。当每个人都能约束自身、实现自我成长时,世界将朝着更加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的方俊老师分享了对动物保护、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度思考。

方俊分享感悟。(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方俊认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动物的关注度与保护意识正显著提升。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从野生动物到城市动物、宠物,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伦理脉络。他推荐书籍《他乡何处》,书中描绘了城市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的生存境况,无论是伦敦地铁里以地铁为巢穴的鸽子,还是因人类作息改变习性的鸟类,都展现出人与动物在城市环境中的共同进化。
方俊表示,尽管当下动物研究领域仍属小众,在学术推进过程中面临如专家评审资源不足等困境,但他希望通过更多分享与阅读推广,吸引更多人关注动物议题,共同推动人与动物关系的良性发展。

东湖读吧第81期读书会合照。(新传融媒 李天慧摄)
在热烈的掌声中,主理人吕永峰博士宣布第81期东湖读吧圆满结束,下一期读书会,东湖读吧与您不见不散。
(文字:肖瑶 张佳怡 图片:李天慧 责编:吕润泽 复审:王真真 终审:吕永峰)